近日,歐洲主要國際銀行密切關注中國一季度經濟數據。針對中國經濟“開門紅”,各方認為一季度經濟的超預期表現意味著本年度中國經濟將進一步改善。經濟的穩健增長將為中國政府解決長期結構性問題提供更多的政策空間。
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表示,綜合各方面因素分析后,德銀將2017年全年中國GDP增速預期由原先的6.5%上調至6.7%,并同時上調2018年GDP增速預期至6.3%。德銀還表示,由于信貸增速放緩,今年后三季度的GDP增速可能較一季度略微回落,但預計回落后的增幅依然高達6.8%、6.6%和6.5%。
法國巴黎銀行表示,一季度的強勢增長將在近期得以延續。這主要是受益于政府政策推動和全球性經濟需求的改善。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近期進一步增加了自貿區的數量并公布了雄安新區目標。上述市場政策和“一帶一路”建設將成為未來拉動中國經濟的重要動力來源,也將為海外投資者帶來巨大的投資機遇。
瑞銀集團認為,3月份零售額增速數據超出預期,顯示了居民消費的強大韌性。此外,近期數據顯示,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增速提升到兩年來的最高水平。這表明二季度居民消費開支將保持強勢增長,消費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渣打銀行認為,服務業在一季度實現了7.7%的高速增長,預計今年增速將維持在7.5%至8%的有機增長區間內,成為經濟穩定的重要因素。
瑞銀集團認為,隨著中美之間政策協調的有效開展,未來國際貿易對中國經濟的支撐將好于此前預期,2017年中國經濟不可能出現大規模下滑的態勢。渣打銀行表示,隨著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的穩定和外部環境的持續改善,中國出口將持續拉動經濟增長。這一態勢已經從近期PMI數據中得到了印證。
歐洲投資機構一致認為,中國宏觀經濟的進一步穩定為解決結構性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荷蘭銀行高級經濟學家阿里揚?戴克胡伊岑表示,中國經濟實現良好開局意味著中國政府貨幣政策空間更大,將延續相對中性的貨幣政策,更加重視防范金融風險和去杠桿化。渣打銀行認為,預計今年中國名義GDP增速可能超過10%。隨著央行繼續實行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尤其將年度M2增速控制到12%,信貸增速和名義GDP增速之間的差距進一步縮小,為去杠桿進程提供重要支撐。
本文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