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我們還年輕的時候,一切都向美國向歐洲向日本看齊,那時候我們很多方面都很落后,今天,我們在很多領域已經處于世界先進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董事長高紅衛對于國企近年來迅速提升的核心競爭力深有感觸。
“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群星璀璨,碩果累累”,這8個字是對剛過去的5年國企創新成就最恰當的總結,它們將“中國夢”這張大美畫卷一幀幀變為現實。這背后,有大國工匠和科研工作者的聚力,有研發投入和創新基金的組建,有體制改革,也有新商業模式的萌芽。
但這并不意味著可高枕無憂。十九大報告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在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看來,國際科技競爭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必須切實增強緊迫感和憂患意識,把創新作為一場沒有終點的寂寞長跑,不斷開拓新境界、開創新局面。
成果:
從“高大上”到“接地氣”
在位于倫敦的中國中車工藝研發中心,按下一個調整工藝參數的回車鍵,位于印度的生產車間立刻自動地調整了參數;工人在車間取走一把扳手,遠在千里之外的數控平臺都會顯示得清清楚楚。這種工藝輸出和實際操作發生直接聯系的“神奇操作”,在2017世界智能制造大會上吸引了眾多目光。
“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引進消化吸收只是權宜之謀,不是長久之計,真正的核心技術是學不來、買不來的,必須靠自己干出來。”中國鐵路通信信號集團公司董事長周志亮深諳自主創新的重要性。
列車控制系統由于技術含量高、系統復雜、掌握難度大等特點,一度被極少數跨國公司所壟斷,成為很多國家發展高鐵的技術瓶頸。正因在引進技術時飽嘗受人鉗制之苦,中國鐵路通信信號集團公司在中國高鐵建設初期就在全系統集聚研發團隊,通過三年的鉆研,實現了我國高鐵、地鐵全套列車控制系統技術的完全自主化和產品的100%國產化,完成了軌道交通五大核心自主技術的重大突破。
高鐵如今已成為中國的“新四大發明”之一,同樣有著突圍意義的還有導航領域。穿梭在烏鎮水鄉的烏篷船看似古舊,卻都裝有北斗導航定位系統,這項獲得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的技術,使我國從根本上擺脫了對國外衛星導航系統的依賴,目前已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
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建成使用;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作為我國航母工程研制的開篇之作,“遼寧艦”突破了航母總體技術、動力、阻攔裝置和艦機適配等一大批核心關鍵技術;運-20大型運輸機是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200噸級大型多用途運輸機,對增強我國戰略力量投送和快速響應能力具有里程碑意義……
這些重大科技成果,已經居于或領先于國際先進水平,使得我國在一些科技領域從“跟跑并跑”變為“并跑領跑”,而且有效帶動了相關產業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轉移,促進了中國經濟向中高端邁進。
對于這一點,沈陽機床集團的蓋麗亞感觸良多。她擔任產品線經理的I5技術是該公司“十年磨一劍”獨創的,居行業領先地位,“沒有I5智能機床技術的創新突破,就沒有企業轉型發展的希望。”
車間內,一臺臺各型號的I5智能機床,在綠色光潔的地面上排出一條長長的走廊。蓋麗亞介紹說,以前機床是液壓驅動,客戶拿來的一根筷子長的發動機零件,加工時總會壓彎,現在用I5智能機床可對壓力進行智能化調節,再難加工的零件也能自如加工出來。大路貨沒人要,可I5訂單雪片般飛來,交貨期都排到了5個月以后。
這讓陷入虧損泥潭的沈陽機床集團看到脫困的希望。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沈陽機床集團在“冰火兩重天”的市場挑戰中加速新舊動能轉換,I5智慧工廠訂單突破10億元,創新業務收入比重從9%提高至35%左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作為網絡強國的建設者,全國勞模、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獲得者、電信科研院總工程師王映民的愿望是“讓5G早日走入千家萬戶”。正如他所說的那樣,創新助力國企開拓戰略性前沿領域,也使國企面向國計民生。在閉幕不久的央企創新成就展中,就不乏個性化制鞋定制系統、“地熱+”清潔能源系統、雷達生命探測儀、免煎中藥智能系統等“接地氣”的民生產品。
更值得關注的是,國企開展了一大批“雙創”活動,帶動了社會創新。肖亞慶舉例說,中央企業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牽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159個,搭建各類雙創平臺518個,涌現出航天云網、中航愛創客、歐冶云商、熠星大賽等一批代表性成果,有效匯聚了全社會創新資源,總體帶動社會就業超過600萬人。
解密:
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結合
國企創新成果的背后,離不開人力、物力、財力等各項投入,更重要的還有體制機制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
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史宇鵬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從創新投入上說,央企研發投入近年來年均增長超過20%,2016年研發投入超過了3800億元,研發投入超過全國研發投入總額的1/4。中央企業的國家級研發機構、重點實驗室都占全國總量的50%左右,研發人員、工程院院士均占全國的20%以上。61家中央企業參加了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55家被正式命名為創新型企業。
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是國家首批創新型企業之一,董事長鄒磊對能組建自己的中央研究院感到很是自豪。此前我國的工業體系參考前蘇聯模式,將研發和制造分開。起源于共和國三線建設的東方電氣,雖然已經成長為國際化企業,但跟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一流企業相比,還存在一些短板,比如科技研發和原創技術還不足以充分支持企業實現國際領先。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建立自己的研發體系。中央研究院屬于我們研發體系的核心,擔負的是整個產業發展的前沿問題研究。這十年的發展總體是成功的,特別是借著十九大的東風,明顯感覺到了引領作用。”鄒磊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解釋說。
12月5日下午,成都三峽大廈前一輛特別的城市客車吸引了不少人駐足觀看,這是東方電氣與成都客車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的氫燃料電池城市客車,首臺產品于今年10月25日在成都下線。東方電氣中央研究院能源研究中心相關團隊因此獲得了50萬元獎勵,另外正在開發的6個專項也拿到了1000萬元的“大紅包”。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則設立了自主創新基金,支持各類有獨到之處的技術創新概念先導性研究。這樣的基金還有很多,目前中央企業創新發展基金系建設得到持續推進,今年上半年,標志著央企創新發展基金頂層設計的“國協”“國同”“國開”“國創”四只基金已全部創立,首期規模超過1500億元,總規模達4300億元,而中央企業已設立各類創新基金超過200只,從資金層面為激發企業活力注入了動能。
地方國企的成績單也不遜色。北方重工集團每年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3%至5%,打造了世界盾構機產品線最全的研發制造基地。“從十八大的產學研相結合到十九大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深度’兩個字對研發創新也提出更高要求。”北方重工集團技術企劃部負責人何恩光說,北方重工與科研院所率先組建了遼寧省首個區域協同創新中心,搭建起重大裝備技術研發攻關平臺。
與這種自上而下的體系并行互補的,還有自下而上的創新。鞍鋼集團各級別177個職工技術創新工作室無疑具有代表性,這些工作室由勞模和技術能手自發創立并以自己名字命名,帶動大學畢業生、工人等周圍喜歡鉆研的群體,針對生產現場出現的問題進行研討和攻關。
“開始萌芽階段是自發的,后來經過我們發掘,覺得是一個好方式,每年都能解決很多實實在在的問題,累計創效5.6億元,同時也鍛煉了隊伍。”鞍鋼集團總經理姚林說。他表示將進一步加大投入支持這種自下而上的創新,在保障資源有效運作的前提下,基本上是每年翻番地投入。
在中車大連機車車輛有限公司鋼結構分公司,46歲的于靜也有著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少女時代曾夢想做一名裁縫的她,成了一名鉚焊工,以鋼鐵為“布料”,以焊槍為“針線”,精心雕琢每一條焊縫,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
接下時速200公里機車牽引桿焊接任務時的心情,這位工作了27年的勞模依然清晰記得,“之前沒接觸過,壓力很大”。牽引桿是電力機車鋼結構的主要承載構件,作為機車車體與轉向架的唯一連接體,其焊縫的強度和韌性都要求極高。而牽引桿的原料,一根就價值上萬元,焊接中稍有瑕疵,就要毀掉重來。
當時通用的焊接工藝中,起焊點是傾斜方式,這樣容易出現質量缺陷。經過反復推敲并試驗,于靜改為垂直方式,由立焊改為平焊,合格率明顯提高。2016年,“于靜機車牽引桿焊接操作法”項目被評為大連市“絕技、絕活、絕招”,填補了焊接行業又一項空白。如今,每當生產中遇到什么難題,于靜勞模創新工作室的成員就會召集在一起開會、尋找解決方案,這其中有工程師,也有工人,還有大學生。
此外,值得關注的還有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肖亞慶舉例說,不少企業以“壓縮管理層級、減少法人戶數”工作為契機,理順內部管理層級和鏈條,對企業內部管理流程進行重塑和再造,提高了管理效率和對市場的敏感度。
新局面:
一場沒有終點的長跑
黨的十九大吹響了國企向“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這一目標前進的號角。
“世界一流企業應當具有一流的創新能力。”在肖亞慶看來,我國不少國有企業已邁進或接近世界一流企業的陣營。但也要看到,核心產品、關鍵零部件還有很多要大量依賴進口。世界一流的創新能力,不是短時間就能夠鍛造出來的,也不是只要加大投入就必然會實現的,需要一大批人靜下心來扎扎實實地去推進。
新一輪改革大幕開啟,國企的創新研發也正值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的關鍵階段。“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中央企業在創新方面將迎來新的機遇。”史宇鵬說。他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要大力推動科技創新,通過創新來解決發展中的矛盾。在他看來,央企無論是在創新上的戰略地位還是在研發投入方面都有著較大優勢。
在國企創新、改革的浪潮中,逐漸清晰的趨勢之一,是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在互聯網、大數據方向加快布局腳步。面臨市場和轉型升級的雙重壓力,與有互聯網、大數據等背景的企業合作成為很多國企的選擇。
作為央企混改“第一槍”,中國聯通用“互聯網+”激發企業活力、促進企業多元發展。在混改中,聯通引入的戰略投資者有騰訊、百度、京東、阿里巴巴等互聯網企業,也有蘇寧云商等電商。從中可以看出聯通創新商業模式、發展基礎業務和創新業務的決心。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企業面臨的世界市場亦不斷擴展,為國企的創新提供更廣闊的舞臺。“技術革新借助‘一帶一路’機遇,將中車引領到國際業務的‘黃金五年’。”中國中車集團公司董事長劉化龍表示,從市場結構上看,五年間,中國中車實現了從亞非拉傳統市場到歐美澳高端市場的飛躍。
他為記者描述了一幅高鐵的未來愿景。“想象一下,未來高鐵的‘打開方式’可能是這樣:車窗就是一塊手機觸摸屏,可以通過屏幕進行網購、約車等服務項目,車廂可以成為辦公室、會議間,整趟旅程變得更加輕松、愉快,更加有趣的體驗會讓你覺得行車時間越發短暫。這就是中車融合衛星通訊技術、互聯網技術和智能控制技術想要打造的‘智慧列車’。”
不過,史宇鵬也提醒,新時代的國企創新也有新挑戰。首先,龐大的體量在給中央企業帶來創新規模經濟的同時,亦可能受到“大企業病”的干擾。其次,中央企業在創新激勵機制與科技成果轉化方面還面臨現實挑戰。此外,中央企業在走出國門的過程中將面臨知識產權制度的適應問題。
這些問題已得到了重視。“這方面我們集團內部已經有很多策劃和安排,比如我們的管理經營者要實行市場化選聘、契約化管理,這樣就使企業經營者在落實企業市場化的過程中人格化,有了約束和激勵,干得好就會有一定的待遇,如果干不好,企業也要研究去留問題。”姚林透露。(記者 王璐 實習記者 黃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