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運作為交通運輸系統中的重要一環,在減少環境和氣候影響、增強韌性和提高效率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船舶集團旗下各單位勇擔社會責任,通過研發綠色節能產品、推進企業節能提效改革等方式,提升節能減排綜合效益,助力綠色船舶發展,以實際行動為我國交通強國戰略和“雙碳”目標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降碳我們在行動
(節能減排篇)
廣船國際
為了建設綠色工廠
投資超過2億元用來減排
廣船國際是中國華南地區大型艦船修造企業,廣船國際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源主要包括涂裝揮發性有機廢氣(VOCs)、除銹廢水、焊接煙塵、鋼板除銹產生的粉塵,以及含油污泥、廢油漆渣、廢油漆桶等危險廢棄物。
針對以上污染源,廣船國際積極履行軍工央企的社會責任,已完成了揮發性有機廢氣(VOCs)治理改造、修船廢水處理系統建設、車間焊接煙塵收集凈化處理裝置建設、超高壓水除銹設備、修造船企業危險廢棄物處置與資源化利用裝備等重點環保建設項目,總投資合計超2億元。
通過采取一系列舉措,再加上廣船國際在工廠內持之以恒開展環境整治工程,不斷規范員工的行為,這家傳統的造船企業儼然成了花園式工廠。目前,廣船國際正努力向著建設“無廢工廠”和“綠色工廠”提速邁進,為工業企業樹立“綠色”標桿,同時也為該企業實現可持續化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新投資建設的VOCs治理改造項目設備
廢水處理系統
除銹機
武船集團
推進光伏用電
節能減排成效顯著
自2017年推進光伏用電以來,武船集團節能減排交出了一份耀眼的成績單:總減排放量3584噸標準煤,年減排放指標二氧化碳9926噸、二氧化硫298.6噸、氮氧化合物149.5噸、碳粉塵2708噸。
時間回溯到四年前。為了響應國家節能減排號召和降低公司自身能源使用成本,武船集團與浙江正泰新能源公司就共同開發光伏發電項目達成合作意向。2017年底,光伏發電項目在武船集團雙柳基地成功啟動,在雙柳基地現有建筑物的條件下,實施分布式光伏電站的建設,不產生噪音,沒有空氣污染,不排放廢水,無電磁污染,也沒有燃燒過程,采用智能化管理,維修保養簡單、維護費用低,運行穩定可靠。
2018年初,武船集團雙柳基地光伏電站通過國家電網公司驗收,正式并網發電成功。自2018年1月起至2021年6月雙柳基地光伏發電總量達995.6萬千瓦時,年均發電284.5萬千瓦時,減少電費開支365萬余元,有效降低了企業電費成本的同時減少了溫室氣體的排放,為我國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貢獻了船舶人的力量。
武船集團光伏發電站
武漢重工
2020年碳排量較2018年同比下降66%
實現綠色低碳、經濟效益“雙豐收”
武漢重工作為高耗能的重工企業,提前謀篇布局,識變思變應變,調整能源結構,積極應對“碳達峰”“碳中和”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近年來,武漢重工勇擔社會責任,統籌考慮能源安全、環境保護、經濟發展等諸多因素,貫徹新發展理念,抓住能源這個“牛鼻子”,加快推進天然氣替換項目,將生產能源由自制煤氣轉變為液化天然氣,通過能源結構的轉變,有效減少碳排量;截至2020年12月,公司共計改造爐窯21臺(套),2020年碳排量較2018年同比下降66%,能源成本較上年節約3500萬元,實現綠色低碳、經濟效益“雙豐收”。
下一步,武漢重工將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堅持創新驅動,優化工藝技術,推動提檔升級,扎實推進節能降碳工作,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武漢重工改造完成的21臺(套)天然氣爐窯已投入使用
七一〇所
每年消耗潤滑油柴油與前期相比節約50%
七一〇切實推進節能小組建設。以車間或班組為單元組開展節能小組活動,制定節能降耗管理制度。裝備調試后剩下的液壓油,經過濾之后,做好標識,用于普通設備潤滑,降低設備潤滑油采購量。通過兩年運行,每年消耗潤滑油柴油與前期相比節約50%。
節能降碳我參與
七一六所
系統上線以來,為公司降低7%的年度耗能指標
七一六所以科技產業服務社會,用科技手段節能減排,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依托自身在軟件平臺開發方面的技術優勢,七一六所杰瑞科技開發出了一套“能源綜合管控系統”,并于2020年上線投入使用,以信息化手段提升節能減排綜合效益,建立健全全員、全過程、全要素的提效降本機制。系統上線以來,為公司降低7%的年度耗能指標,為公司精細化管理、科學化運營提供了基礎條件,增強了創新服務能力。
該系統以“物聯感知、大數據分析、三維虛實映射、數據可視化”等新一代ICT技術為支撐,實施“信息感知一張網、可視管控一平臺、用能一張圖、數據服務一中心、安全運維兩體系”五個重點建設工程,構建包括統一圖形化的操作界面,統一報警管理,統一歷史數據管理,統一用戶權限管理的架構。系統通過物聯感知設備,對辦公區域主要耗能設備進行實時在線感知監控、能耗數據分析,實現公司用能態勢一張圖、違規用能三維可視化快速定點識別。
物聯管控平臺
| 策 劃:高紅梅
| 來 源:廣船國際/武船集團/武漢重工/七一〇所/七一六所
| 責 編:高紅梅
| 校 對:寧湘舒
| 審 核:項 麗/甘豐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