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隨著新春序曲緩緩奏響,我國船舶工業各企事業單位繼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統籌推進科技創新和生產經營各項工作,在堅守奮斗中開啟新的一年。即日起,中國船舶微信公眾號與中國船舶報開設“新春走基層”專欄,記者深入基層一線,用細膩的筆觸和真實的鏡頭記錄廣大船舶人接續奮斗、砥礪前行的生動場景和感人故事,捕捉那些平凡而真摯的瞬間,用船舶人的方式迎接新春的到來,書寫新篇章。
△中國船舶廣船國際李秋斌
安排完一天的工作計劃后,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廣船國際龍穴管業加工部有色管工段班長李秋斌開始對一段管子進行加工。
臨近春節,李秋斌所在班組的工作量有所增加。近年來,廣船國際的船舶產品逐漸向高端、大型化轉型,諸如豪華客滾船、液化天然氣(LNG)雙燃料汽車運輸船(PCTC)、1.6萬TEU大型集裝箱船等。這些船型噸位大、物量大,有的還應用了環形總段建造工藝等新工藝工法,這些都對其質量、建造精度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
管子加工是一項看似簡單、實則復雜的工作。在船舶建造過程中,管系工的工作量占全船工作量的15%~20%,1艘萬噸級的船舶,其應用的管子一般在萬米左右。而根據現代造船工藝中對分段預舾裝的要求,管子需要在分段合攏前就安裝到位,因此,對彎、切、焊、修整等各個環節的精度要求特別嚴格。否則,在分段合攏時將出現管子對不準、不嚴密,導致漏水、漏油、漏氣,后續處理的難度極大、成本極高。
作為中國船舶集團特級技師、廣船國際現任技能帶頭人,李秋斌和他的團隊負責的往往是技術要求最高、最“吃功夫”的“硬骨頭”。“我喜歡這樣的挑戰,‘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每次成功都特別有成就感!”李秋斌說。
李秋斌指著車間內的甲醇燃料供給系統說:“你看這些管系,尺寸小、空間少、結構復雜,就需要我們每一次加工都做到絲毫不差。”由廣船國際自主研發制造的國產甲醇供給系統是廣船國際勇當產業鏈、供應鏈鏈長,推動綠色船舶自主配套和國產化的成果之一,該系統的管系部分就由李秋斌團隊制造。“下一步就是發運到主機廠進行聯調了,它會配套到我們廣船國際建造的甲醇雙燃料油船上去。”李秋斌驕傲地說。
李秋斌是從船舶企業技校成長起來的造船人。他的姨丈是一位“老廣船”——廣船國際的木工。中考后,在姨丈的推薦下,李秋斌來到廣船技校就讀;2006年畢業后進入廣船國際管加課(現龍穴管業)。秉持著對尺寸、角度的極致追求,他積極磨煉技藝,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與實操知識經驗,在平時工作與技能競賽中磨煉自己,在中國技能大賽——中國船舶集團第五屆職業技能競賽(船舶管系工)中榮獲第五名,在2022年廣東省管工職業技能競賽中獲第一名(金獎)。
從一名普通管工到現在的技能帶頭人,HDR雙相不銹鋼管裝配、B10銅鎳合金裝配、1.4432高合金特殊不銹鋼管裝配、海工管裝配、三維管裝配改進、搭橋式電焊法應用、管子先焊后彎工藝推進實施、高效校管銷研制……一項項工藝工法的創新與推廣應用,是李秋斌技能成長的見證,也支撐他先后獲得廣東省技術能手、中國船舶集團技術能手及廣州市技術能手、廣州市模范技師稱號等榮譽。
“現在智能制造已經是中國制造的發展趨勢,造船也不例外。以前造船‘臟、苦、累’,我自己也是深有體會的,所以,在管子加工中應用和推廣智能制造技術也是我未來的目標。”李秋斌說。
今年,廣船國際預計建造交付船海產品22艘。李秋斌正和同事們一起,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管子加工智能制造技術應用,使管子加工工作實現機械化、自動化,實現管子加工所需的各種圖紙數字化,最大限度減少對人的依賴;積極與設計部門溝通,不斷提高管子的設計水平;參與編撰《管工培訓教程》等,提升廣船國際技能人才隊伍的建設水平。
| 來 源:中國船舶報
| 記 者:鄺展婷
| 責 編:王 琦
| 校 對:寧湘舒
| 審 核:項 麗/甘豐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