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日報頭版頭條以《大數據智能化助力“重慶裝備”提質增效——中國海裝重慶基地1-5月產值同比增長超3倍的背后》,為題對中國船舶集團旗下中國海裝進行了報道,文章對后疫情時代,中國海裝如何履行央企責任,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助力重慶裝備制造業穩步復蘇,奮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舉措與成效進行了深入分析。
大數據智能化助力“重慶裝備”提質增效
——中國海裝重慶基地1-5月產值同比增長超3倍的背后
“最近兩月,來自全國各地的客戶排隊拉貨,成了廠門口一道新的風景線。”
6月23日上午9點,兩江新區禮嘉一條寬闊的馬路邊,幾輛載重大貨車在中國船舶集團海裝風電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海裝”)大門前排起長龍。這道大門很寬,專供大貨車通行。
“它們是沖著我們的‘明星’來的!”中國海裝合規運營處處長肖杰興奮地說,近幾個月以來,2.5兆瓦、5兆瓦風電機組等多款“明星”產品供不應求,重慶基地產銷兩旺,1-5月實現產值6.2億元,同比增長3倍以上,“預計6月即可達到去年全年的營業收入。”
在中國海裝等一批龍頭企業帶動下,我市裝備制造業正穩步復蘇。來自市經信委的數據顯示,1-5月,全市裝備工業總產值達到685.37億元;其中,5月實現產值178億元,同比增長11.5%。
龍頭企業:
布局大數據智能化,效果顯現
中國海裝又要招人了——6月15日,中國海裝董事、黨委副書記孔令勇在重慶大學組織了一場招聘面試,“以后每個月,我們都會有一場招聘活動。”
據悉,中國海裝今年將新招149名研發人員、20多名銷售人才及一批技術工人。
中國海裝是央企中國船舶集團在重慶高端裝備制造領域下的一步“先手棋”,在該企業帶動下,重慶一躍成為全國重要的風電產業基地。
“趁著好形勢、抓住新機遇、補充新力量,加快創新發展和智能化提檔升級步伐,正當其時。”孔令勇說。
當日,在中國海裝的組裝車間,智能機器人揮舞著“手臂”,為碩大的風電機組擰螺栓,動作既有力又靈活。
擰螺栓這道工序,看似簡單,實際上非常考功夫:風電機組屬大型設備,每顆螺栓長三四十厘米、重十幾公斤,擰緊它們,是個力氣活;同時,風電機組對精度的要求特別高,擰各個方向上的螺栓須步調一致、力度均勻,不然會導致設備提前磨損和“疲勞”,所以這又是個精細活。
以前,擰這100多顆大螺栓,需要多名熟練工使用液壓扳手同時操作,耗時兩小時以上。
如今,這項工作由名為“偏航軸承擰螺栓智能系統”的機器人來干,同樣的活兒,40分鐘就完成了,且完成質量更高——激光自動識別、系統智能校準每顆螺栓的位置,何時發力、力度多大,均由系統智能判斷,由機械臂操作;同時,擰緊每顆螺栓的過程都被記錄下來以供追溯,并形成大數據,為以后的智能化生產提供參考。
在生產環節,機器人干了大量力氣活。在運行維護環節,LiGa大數據平臺則發揮了“智慧大腦”的作用——
中國海裝LiGa大數據中心,掛著十多平方米大的LED顯示屏,上面清晰地顯示出全國可利用風能分布圖。20多名工程師組成的團隊在此值守。
LiGa大數據平臺由中國海裝自主研發,集遠程監控與會診、預測性運行維護、全國風電場氣候資源平臺等行業核心應用于一身。它既是風電行業的“望遠鏡”“聽診器”,又是“智慧大腦”和“神經網絡”——
遠在千里之外的風電場一旦有異動,LiGa就會快速作出反應,運用大數據技術為工程師團隊提供決策參考,及時遠程傳輸解決方案,現場人員“按圖索驥”處置即可。LiGa還會為風電機組進行“體檢”,探測機組是否“疲勞”或“受傷”,推算出每個部件還能使用的年限。這樣,風電機組的無故障間隔運行時間平均提升了18%。
“以前,我們在國內上百個風電場派駐了運行維護團隊,每個風電場至少要4名工程師值守。”中國海裝智慧能源中心負責人余強說,如今,一個標準風電場只要1名工作人員值守就夠了。
配套企業:
一環緊扣一環,保證“不掉鏈子”
作為風電產業鏈上的龍頭企業,中國海裝僅在重慶就有20多家配套商。
與中國海裝相距不遠的重慶科凱前衛風電設備有限公司(簡稱“科凱前衛”),就是其核心配套商之一,主要生產風電控制系統等產品。
“中國海裝的產品訂單不斷,也帶動了我們這些配套企業開足馬力生產。”科凱前衛總經理唐顯虎介紹,2月17日有序復工復產以來,由于承接的訂單量大,不僅新增了80個就業崗位,還啟動了生產能力提升專項行動,其風電控制系統產量,由以前的每月生產80套大幅提升到250套。1-5月企業實現產值2.5億元,同比增長111.5%。
“裝備行業的產業鏈很長,一環緊扣一環。在龍頭企業帶動之下,一環活則環環活。”市經信委裝備工業處處長張戈寧分析說。
重慶大江動力設備制造有限公司(簡稱“大江動力”)主要生產通用發動機、發電機等產品,為宗申集團等大型企業提供配套。
在龍頭企業帶動之下,大江動力的產能迅速恢復、生產逐月攀升:1-5月,企業產值超過8億元,逆勢上揚的態勢明顯。
大江動力副總經理吳亮介紹,為保障供應鏈“不掉鏈子”,自2月份有序復工復產以來,企業管理層分頭走訪供應商,一手抓防控、一手抓生產,保證了整條產業鏈的順利運轉和快速復蘇。
“同時,疫情倒逼之下,我們與供應商加強遠程協同辦公,加快數字工廠建設,因疫情中斷的智能化改造項目也恢復了。”吳亮說。
工業互聯網:
今年將培育十大平臺,推動上萬家企業“上云”
“重慶裝備制造行業能夠逆勢上揚,大數據智能化擔當了重要角色。”張戈寧認為,在新基建按下“快進鍵”的大背景下,充分運用工業互聯網等技術,將為“重慶裝備”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他說,推動工業互聯網等大數據智能化技術發展,從當前看,可有效抓好疫情防控,保障企業有序生產;從長遠看,將推動全市裝備制造及整個工業轉型,構建數字化產業生態。
市經信委提供的數據顯示,自2018年重慶啟動建設智能制造示范項目以來,全市累計實施1483個智能化改造項目,建成39個智能工廠、17個數字化車間及10家智能制造標桿企業,并建立了由122家服務商組成的“智造資源池”,為“重慶裝備”不斷注入智能因子。
事實上,工業互聯網等大數據智能化技術已經成為“重慶裝備”提質增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
據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重慶分聯盟的統計數據,截至目前,全市有工業互聯網服務企業197家,累計推動5萬多家工業企業,特別是裝備制造企業“上云上平臺”。
按日前出臺的《2020年全市工業互聯網工作要點的通知》,下一步,我市將加快以工業互聯網等大數據智能化技術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步伐,推進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建設和功能完善;今年內,我市將培育工業互聯網十大平臺、推動上萬家企業“上云”。
做好“六穩”工作
落實“六保”任務
中國船舶正發力